反弹已至!美股阶段性底部信号频现
美股近期的暴跌让投资者心惊胆战,科技巨头市值蒸发,市场一度陷入极端恐慌。但在惊涛骇浪之后,市场正在酝酿一场力度空前的反弹。种种迹象表明,美股此次大跌只是一次符合历史均值的调整,并非熊市的到来。这场调整可能已经触及阶段性底部,美股或迎来阶段性反弹。
自1950年以来,当标普500下跌10%后,在随后6个月内有74%的情况获得正回报。而且在过去的40年中,标普500经历的年度回撤中位数为10%。2025年年初至今的峰值到谷值的跌幅与历史中位数回撤幅度相当。
市场恐慌情绪见顶,阶段性底部浮现?
年初以来,美股一路下挫,标普500跌幅一度超过10.2%,纳斯达克指数更是重挫14.1%。市场恐慌指数飙升,投资者争相抛售避险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历史数据显示,每当市场跌幅触及两位数并进入超卖区域后,都会迎来一轮强势反弹。
从情绪上看,现在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超卖,前者已经出现了自2022年最超卖状态。高盛美股情绪指标显示,当前投资者美股持仓大幅下降,但历史数据也表明在类似情绪下滑后,标普500会在接下来两个月内表现优于平均水平;负面情绪的转变预示着美股即将迎来反弹。当前市场悲观情绪可能已近触底,或为反向做多良机。
从估值上看,标普500市盈率降至23.6x,较2024年底的27.2x回落13.2%;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降至32.5x,较2024年底的41.7x回落22.1%。近期宏观叙事从恐慌转向“假跌破+政策支撑预期”企稳,这一变化强化了市场短期底部已经出现的可能性,也为动量板块提供交易机会,估值也出现了修复行情。
此次调整科技龙头跌幅更大,平均回撤幅度超过20%,估值偏高的特斯拉甚至已从历史高点接近腰斩,“辉煌七巨头”变为“黯淡七巨头”。市场对高估值科技股的信心一度跌至冰点。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。
美股科技七巨头的市值占比降至26%,虽然仍高于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22%,但21%的盈利占比也远高于彼时的9%。可以看出当前美股估值仍算不上很便宜,已挤出一部分泡沫。与此同时,AI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依然保持强劲增长,科技板块依旧是市场反弹的核心驱动力。
而在近期美银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,现金配置自2020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,现金持有水平从3.5%跃升至4.1%,结束了12月17日触发的基金经理调查“卖出信号”。在现金水平激增的同时,美国股票配置水平也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降幅。
尽管情绪急剧恶化,但多数基金经理仍预期经济软着陆(64%)和美联储降息(68%),显示市场尚未达到极端悲观水平。这种市场情绪的"牛市崩溃"主要由滞胀担忧、贸易战风险和美国“例外主义”终结推动,但目前市场情绪变化速度表明了股票调整可能即将结束。
从供需角度来看,股票估值的下降也反映出仓位的大幅调整,尤其是对冲基金的仓位调整。上述市场情绪、仓位和估值指标大幅回调后修复。当前市场正处于一个复杂拐点——关税与经济衰退带来的下行风险,但现在强劲机构买盘和潜在的美联储支持压制全面崩盘可能性。
特别地,在经历本次美联储“非鹰非鸽、似鹰似鸽”的“鸭式”议息后,鲍威尔对通胀和衰退风险模棱两可的表述上,可以看出其对通胀的担忧似乎不足,也基本淡化了对通胀和通胀预期的担忧,这与去年12月会议时的态度形成对比。虽然不降息符合市场预期,但从其放缓量化紧缩的步伐上看,当天也推动了美股美债双升。而且依照历史经验3月下半月的季节性因素也将改善。
高盛策略模型预计,接下来一段时间将会买入接近450亿美元的标普500指数风险敞口,这是自2023年11月以来,最大的一个月期前瞻性需求,也是疫情以来第三大一个月期前瞻性需求。即便短期内市场进入“风险规避”模式,CTA对标普500的去风险程度已经极高,这意味着后续几乎不存在额外的增量卖盘。
美股科技巨头回归理性、价值重估
2023年初以来,AI产业趋势带动美股指数上行,并在美债利率不断走高背景下屡创新高。截至目前,科技股居多的纳斯达克指数(70%)显著跑赢标普500(47%)和道琼斯(25%)指数,年化收益达27%,速度接近互联网革命的快速上涨期。
美股AI行情已持续两年多,此轮上涨纳指最高涨幅达93%,其中盈利贡献46%,估值贡献32%,而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涨幅则以估值扩张为主,这也进一步说明当前宏观增长环境并非全局性改善,更多是科技产业“一枝独秀”。对比历史上的互联网泡沫,本轮行情到目前为止,是盈利贡献为主,非单纯拔估值,这使得上涨基础更牢靠、本轮调整也会有盈利支撑。
虽然本轮AI行情由科技龙头股撑起,以科技7巨头为代表的科技龙头股市值占比一度升至28%,尽管近期回落至26%,但较2023年初低点的15%显著增加,其估值距离“泡沫”水平仍有距离。不过这也反映出当前美股市场龙头效应更加突出,市场表现更依赖少数几家企业的持续创新和盈利能力。从指数前十大权重股的角度来看,本轮AI行情同样展现出市场集中度不断抬升。
但市场情绪尚未达到泡沫破裂前的亢奋程度,不过杠杆水平和机构抱团可能会放大短期波动。当前看空/看多比例同样在持续下行,相较泡沫破裂前的“非理性”情绪仍有距离。AAII个人投资者情绪显著降温,本轮的个人投资者情绪高点出现在2023年底,2024年以来净看多比例持续回落,截至目前已经回落至18%左右。
特朗普政策成最大变数,市场谨慎乐观
尽管市场的技术面和资金面均显示出回暖迹象,但最大的风险仍然来自特朗普的贸易政策。4月2日,美国政府可能宣布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新一轮关税政策,若税率大幅提高,美国的平均有效关税或将飙升至13%,接近大萧条时期的水平。
特朗普关税、减支、债务重组的政策组合与经济结构性问题叠加效应的结果,大幅提高了衰退风险。亚特兰大联储模型预测2025Q1 GDP增长为-2.8%,市场对衰退预期显著升温。多家华尔街机构也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,并明确将特朗普政策列为“增长拖累”,认为其政策组合短期内必然抑制经济。
通过对比标普500等权指数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关系显示,在过去二十年间,若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或停滞状态,往往伴随着股市大幅回调,年化跌幅通常超过15%。若市场进一步下跌约5个百分点,则预示着经济可能进入“停滞区间”。
若以2025Q1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和美国能够经济软着陆,截至目前标普500从高点回调了11%。按此计算,美股大概在经历3%左右下跌空间后,可转为上涨。
随着4月2日关税大限日临近,投资者普遍担心此举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摩擦,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进而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压力。若后续各国可能会采取报复性措施,这一过程将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资产配置产生深远影响。但特朗普昨日3月24日表示可能对多国减免关税征收,“对等关税”预期软化,强势提振市场情绪、美股在当日迎来普遍反弹。
阶段性底部信号浮现,反弹仍需谨慎
综合来看,市场恐慌情绪有所缓解,技术、超卖情绪指标和资金流向显示,美股阶段性底部或已出现,加上在股指里占比很大的科技巨头估值已回归合理,资金面至少在近期不再利空。加上更强劲的季节性因素、美联储比预期更温和的态度,以及关税政策软化,短期反弹的概率正在快速上升。
然而,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仍是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若后续贸易战再次升级,全球供应链将面临全面的冲击,企业利润增长将受到压制,市场反弹势头可能被遏制。虽然目前有特朗普关税软化迹象,但投资者在把握市场回暖机会的同时,仍需密切关注政策风险,避免特朗普超预期关税政策下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冲击。
若短期内美股能够守住关键支撑位,并在政策面未出现超预期利空的情况下,市场或将迎来一波可观的反弹行情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当前很多指标显示美股阶段性底部已出现,但风险仍在。所以投资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谨慎,精准布局,把握市场筑底信号,迎接市场的大逆转!